5月8日是浙江工商大学110周年校庆日,当天该校收到的最大礼物当是来自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3.5亿元人民币慈善捐赠。据浙江工商大学官网公开信息显示,这笔资金将用于成立浙江工商大学英贤专项基金,资助浙江工商大学建设全国首家慈善学院,培养本、硕、博国民教育系列公益慈善人才,助力学校提升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3.5亿元人民币大手笔创办慈善学院,这在我国公益慈善领域尚属首次。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郁建兴表示,建立英贤慈善学院,不仅是探索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新道路、造就中国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浙江省“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措施。同时,建设英贤慈善大楼,也将为杭州乃至浙江创造新地标与新符号。
对此,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项目经理叶珍珍表示非常期待。她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益慈善的跨学科属性及实践属性促使教育项目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更加强调与行业同仁的交流和互动,联合行业力量,不断完善提升。比如已经走过十年历程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有着丰富的公益慈善教育经验,已经发展五年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也独具特色,他们都可以成为浙江工商大学慈善学院未来前进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中国公益界史上第一次
捐赠方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奥籍华人GAOYANG(高央)说,此次资助既是饮水思源回馈父母的母校,更是希望借此推动慈善专业教育与推广普及,赋能浙江工商大学学科创新与人才培养。
我国《慈善法》自2016年颁布实施。虽然目前慈善事业发展蓬勃,慈善活动也逐步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但公益慈善人员普遍缺少专业训练和从业经验,公益传播、项目营销、筹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建设滞后。据了解,正是看到了当下国内公益慈善教育的这一瓶颈与困境,也看好这条道路未来的发展活力与潜质,捐赠方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受赠方浙江工商大学方能达成共识,推动了这笔善款的诞生。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资深公益人、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也出现在5月8日当天的活动中。虽然截至目前浙江工商大学慈善学院的主要领导班子尚未公示,但据业界人士透露,程刚大概率会担任该院执行院长。
作为公益界“老兵”,程刚曾力促中国首个慈善事业管理专业于2012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开班,“北师珠慈善班”培养出了不少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综合素质较高的公益人才,其中一些中坚力量毕业后已进入国内各类公益机构从事专业工作。但遗憾的是,历经“八年抗战”后,北师珠慈善事业管理专业最终于2020年6月宣布不再开设教育学(公益慈善管理方向)辅修专业,该专业停招,“北师珠慈善班”从此成为历史。
此次再度扬帆起航,参与国内首个慈善学院的创办,程刚是否能够弥补此前的遗憾,下一步打算怎么做?《华夏时报》记者联系到程刚,他表示“此事目前尚不方便接受采访”。
公益慈善教育仍在坎途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公益慈善学园创始人李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3.5亿元人民币,这应该是国内慈善教育领域收到的最大一笔捐赠,学院主要负责人也是来自国内公益慈善领域的知名专家,这无异于是给国内公益慈善教育打了一针“强心剂”,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好事。“有了资源,我们就可以招募到老师,就可以出教材,就可以吸引社会各界更多关注。如果这笔捐赠确实能够落实的话,我觉得对于推动国内慈善教育是一个里程碑事件。”李健说。
据李健介绍,目前国内进行通识教育的高校都没有把公益慈善纳入通识课程,这个缺憾显而易见。另一方面,即便当下已经开展的公益慈善课程,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太强调应用导向,而忽视了全人教育的深层内涵和社会价值。在李健看来,“善识计划”绝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教育的推广,而是要由此启发健全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赋予其更加开放包容的认知理念和人文涵义,唯有如此,公益慈善纳入通识教育体系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叶珍珍告诉本报记者,现在国内近3000所高校中保守估计已有60多家开展了公益慈善教育,包括专业和通识两部分。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起步早,属于第一批开展慈善教育的高校,他们多数在公共管理学科背景下发展公益慈善教育,目前无论教育理念、教学体系以及课程建设都相对比较成熟,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很多都活跃在公益慈善研究及行业一线。2012年之后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深圳大学、南工大浦江学院等,开始在这一领域做新的尝试和探索。当前,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公益慈善教育又产生了新的特色,就是以社会工作学科发轫,在MSW(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专业内开辟公益慈善的研究方向和教育空间,随着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向社会工作的倾斜,相信几年以后这一体系建设的成果也会逐渐显现。
与此同时,对公益慈善教育到底该“遍地开花”还是“稳驾慢行”, 叶珍珍认为,目前还是持比较审慎的态度,希望试点探索、顺势而为。敦和基金会正在与多所高校合力发展慈善专业人才,对公益慈善是否一定要成为一个独立专业,目前以开放型的高校试点探索为主。“从全国劳动力市场来看,公益慈善依然小众,它能够占据的百分比较低。一旦成立专业,意味着全国高校可以广泛开设,而增量是否与就业市场匹配、教学力量是否能够承载?”叶珍珍说。
谈及公益慈善人才的流动,叶珍珍的想法与李健不谋而合。她认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本科教育毕业生走出校门后从事本专业的占比大约在20%,80%仍然属于流动状态。所以,即便专门学习了公益慈善课程,未必将来一定会进入公益行业工作。抛开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公益慈善事业要想从根本上有所提升,公益组织要想在时间和实践的打磨中进步,需要的一定还是那些真正心怀慈善、热爱公益的有志者、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