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教育 >

艺术类科目将被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美育该如何应对

光明日报 | 2020-12-01 08:46:19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2年,学校美育评价体系逐步健全;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校、老师、家长的热烈讨论,不少家长担心,这一举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也有一种舆论认为,重视美育是好的,但目前学校的美育只是上上美术课、音乐课,还存在着以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指标考核代替以美育人的陶冶过程等功利化、简单化倾向。那么,学校美育该如何应对“考试指挥棒”的到来,又应补上哪几课,以达到更好育人效果?就此,记者采访了家长、校长和专家。

第1课 以素养为导向,处理好育分和育人的关系

“一旦美育加入中考,不论分数多少,为了考上理想高中,孩子势必要在美育上投入很多精力,对家长和学生来说都是负担。”记者发现,自从文件发布以来,各个家长网络社区的讨论很热闹,不少家长开始“叫苦”。市场上不少培训机构已经开始“乘势而上”,这进一步放大了家长的焦虑。

对此,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万丽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并非要求2022年全部铺开中考艺术考试,也不要求具体分值。并且“学校教什么,我们就考什么。”考试的内容是课程内容,不会给学生增加太多负担。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对美育纳入中考表示理解,他认为目前只有通过考试才能真正引起社会各界重视美育。不过“关键在于怎么进。探索进中考的最好方式,要既提升美育的价值地位,实现美育的育人功能,同时又能够和其他学科、其他几个‘育’结合起来。还要处理好考试和育人的关系、育分和育人的关系,要在育分中育人、育人中育分。”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提出:“美育的测评应该是艺术素质的测评,不应当是天分好的学生一定高分,应是素养导向,要求学生能学习一定的艺术,学会基本的理解、审美、判断。不过还要制订细化的评价标准,家长也不必急着将孩子送进补习班。”罗滨也提出以往教育中大家也会强调美育,但缺乏实际的抓手。“重新重视美育既是国家要求,也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之后教育质量提升的客观需求。美育课程以前就有,但‘开得好不好不一定’,像是正餐之后的配餐。这次的政策把‘配餐’的地位提升到‘正餐’,让学生们‘好好吃’,让学生不仅营养不缺乏,还要‘吃得好’。”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把学校美育工作开展好也能避免家长一窝蜂地涌向校外培训机构。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实验中学校长何彩宏认为:“只要从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将艺术能力的提升落到实处,中小学建立健全艺术课程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以学生为本,将个人提升方案落到实处,就完全可以避免‘功利化补习’和‘往辅导班砸钱’的现象。在守住艺术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还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把校园活动和艺术测评结合起来,把学校的艺术氛围全面营造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把美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

第2课 提升教师审美能力,课堂美起来,学生才能美起来

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实验中学,除了美术、音乐、书法等课程外,还有30多个社团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艺术类课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然而,校长何彩宏坦言,学校要担当起未来美育建设的重任仍然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挑战。“学校在校学生1278人,只有音乐专职教师2名,美术专职教师2名,书法兼职教师2名。这样的师资储备远远不够,只能在其他专任教师中挑选担任艺术类辅导的老师。”

对此,李政涛认为,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数量,还要重视教师的质量,“后续教师培训、教师研修、教师发展,要把美育的内涵渗透进去,提升教师的审美能力,这也是新时代教师的新基本功、新素养。只有教育者先美起来,课堂才能美起来,学生才能美起来。”

针对可能存在的师资不足问题,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野认为有三个解决途径:“第一是适当增加班额数,但这样可能会造成师生互动不足,所以我认为可以借鉴疫情期间的经验,采取慕课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理论课部分通过慕课教学,就相当于腾出一部分班容量,线下进行实践教学。第二,可以进一步推广虚拟仿真教学,根据课程所需要的场景,搭建相应的实验平台,学生结合慕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再进行线下辅导,这样对于师资压力就会小很多。第三,我认为学分获得的方式可以更多元,采用非课程方式,例如通过打卡,将一门课分解为若干次活动,在毕业之前满足总次数即可。”

许多人认为,要加强美育建设,农村地区、西部偏远地区难度更高,而罗滨认为,农村老师、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恰恰有优势,“少数民族地区的美育元素更多,有民族歌曲、舞蹈,这些资源还可以‘反哺’其他地区。我们培训过70多位云南来的专员,各族老师都能歌善舞。”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就结合当地实际,对教材做整合,如音乐课以学生熟悉的东乡族“花儿”为主,进行创作编曲,美术课带领学生制作符合当地民族特色的手工作品。校长唐致礼认为,农村自然环境丰富,可以带领学生领略自然风光,培养审美能力。同时可以带学生参观民俗馆、图书馆、美术馆等,让孩子进行审美体验和讨论。“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够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体会到大自然的美感。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现有的美育教师队伍实现的。”

第3课 树立“大美育”观,在跨学科融合中找到美育切入点

“未来的工程师、城市建设者能否更懂审美”?美育课程如何让工科生接受,是北京交通大学一直探索的问题。为此,他们为机械学院学生开设产品设计课,讨论产品是怎么“变美”的;“艺术与科学”课通过引导工科专业学生发现艺术与科学的相通之处,比如尺度、比例、黄金分割、流线型与空气动力学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殊途同归”的乐趣。

张野发现,从现实情况看,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课程体系对审美认识的建构是相对缺失的。“《意见》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美育体系,我觉得很可贵,因为美育水平是系统的。在中学阶段解决‘知识’层面,夯实基础;在大学阶段真正提升对美的认知。”张野说

罗滨认为,学校要在课程体系中建立“大美育”观,把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开足开齐,同时,选修课可以增多,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针对特别有特长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去艺术团学习。此外,还应有美育的跨学科融合。例如在语文学科中,涉及小说、剧本的片段,可以组织学生编创课本剧;英语学科可以编英语剧;美育还可以和劳动教育融合,如手工制作一件工艺品,引导学生考虑颜色、比例、大小;美育还可以与体育融合,例如拉丁舞就是体育舞蹈;或者和非遗文化结合,泥人张、糖人、风筝、景泰蓝等等都有独特的美感和韵味。学校应统筹各科教学资源,管理干部和老师要打开思路,一起找到美育的切入点。”罗滨说。

张野对此表示认同,“首先授课教师应该有这种转变,应该把对美育的理解由‘手’变为‘脑’。以前舞蹈课可能就是教会学生跳几段舞,小提琴课可能就是让学生达到某个级别标准,我觉得这是以‘手’为核心的思想。艺术其实是相通的,要有‘大美育’观,引导学生对人类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有通识性的认识,并通过案例式、研究式、沉浸式教学让学生提升整体上的判断力,学会鉴别鉴赏,自觉屏蔽丑的事物,认识美的事物。最终让学生们成为热爱生活的、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人。” (记者 杨 飒 周世祥)

  • 标签:中考改革,美育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