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侨办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2019年‘华文教师证书’北京外国语大学研习班”日前开班。
图为教师们在展示国画作品。北京外国语大学供图
8月1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台上,该校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孟德宏正在讲《汉语知识与能力》。来自巴基斯坦中巴教育文化中心华文书院的吕珍霜老师在讲台下听得认真。
“孟老师知识渊博,讲课方式风趣幽默,我从他丰富的讲课内容中,学到了很多。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在海外从事华文教育近4年的教师,吕珍霜对照孟老师分享的教学实践,查找自己的不足。
这一天,由国务院侨办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2019年‘华文教师证书’北京外国语大学研习班”在该校举行开班典礼。吕珍霜和其余200余名华文教师将在18天的培训中,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华文教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以及华文教案编写与备课等内容。
利用假期回国参加培训
据介绍,“华文教师证书”研习班是国务院侨办在海外推广和实施的“培训、考核、认证”三位一体的培训项目,旨在顺应海外华文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提升海外华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华文教师参加培训和考试,可根据成绩获取“华文教师证书”。
来自加拿大华文教育学会的肖健是第一次参加“华文教师证书”研习班,目标是考取证书。“我之前从事过相关教学工作,对儿童心理学也有了解,但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中文,就想做一名中文老师。此次培训是很难得的机会,课程安排丰富,老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肖健说。
来自南美洲国家苏里南的闫笑蕾和梁良也是第一次参加研习班,他们就职于苏里南中文学校,希望借此次培训提升中文教学水平并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该校于上世纪80年代创办,学校现设有学前班和1至6年级,在校学生约400名,共有8名全职中文老师,“00后”的闫笑蕾和“90末”的梁良是年纪最轻的。但他们的教学任务并不轻,闫笑蕾教一年级学生中文,梁良教五年级学生中文,每周上4次课,每次3小时。
孟德宏表示,在海外从事华文教学的教师选择在暑期回到中国的例子越来越多,参加相关培训,进行充电。“我和接受培训的华文教师们聊天,发现在传统的中文学校,非华裔汉语学习者的数量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对华文教师的需求增大。”孟德宏说。
汉语本体知识储备待增
华文教师需求增加的背后是近年来“中文热”在全世界不断升温。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华文教育,华文教育得以更贴近所在国的主流教育体制。但随着华文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参加培训,提升教学水平,成了不少海外华文教师的愿望。
孟德宏认为,海外华文教师的优势十分明显,比如很多华文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教中文有一整套自己的做法。同时,他们有着丰富的跨文化语言交际经验,对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学习者,比国内研究者更有切身了解和感性认识。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中文兴趣,梁良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比如我教学生‘马’字,会先画出马的图形,然后再讲解‘马’字的演变历史。由图到字,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由于本土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有些老师的汉语汉字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相对不足,会导致出现‘教不好’的情况。此外,如何进行汉外语言对比,也是老师们关心的问题。”孟德宏说。
已有约1年中文教学经历的梁良表示,在此次培训中收获颇大,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通过参加培训,我更加认识到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性。比如教我们文言文的老师,正是因为善用互动,不仅调动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更是让大家在课上就背下了一篇近100字的古文。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利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喜欢中文。”
讲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关专家表示,海外华文教育不仅教授语言,还担负着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使命。这也是不少华文教师从事中文教学的初衷所在。
数据显示,目前海外各类华文学校约2万所,华文教师达数十万人,在校生达数百万人。传承文化是不少华文学校的办学宗旨。
“当时想的是,华侨华人的孩子只有学会中文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回想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的办学历程,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创始人麻卓民说,“慢慢地形成了明确的办学宗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我当中文老师,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到学会中文是了解中华文化的前提,我希望海外华文教育不仅教生词、文法和写作技巧等知识,也告诉学生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肖健说。
作为中文教师,闫笑蕾的每月收入并不高。“但老师们并非冲着薪水来教书。大家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有的老师已经教了20多年。”闫笑蕾说,“虽然一年级学生是老师们公认较难教的,但当我看到学生们的学习有了进展,看到他们在课后缠着我提问题,就会有成就感。”
和闫笑蕾一样,正准备申请大学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梁良也收获了来自中文教师这份职业的成就感,“我很喜欢当中文老师,也准备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