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成员与村民交流,普及法律常识。侯冰晨/摄
“你们来这里,真好!”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古碑镇黄集村村民对陈紫东一行6人说。前不久,同济大学法学院的陈紫东和另外5名同学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乡村,挨家挨户普及法律知识。
村民李大叔向段晨拿出一份还没有签字的光伏发电合作协议,表示对协议里的内容不是很理解。段晨为李大叔将文本中专业的“法言法语”翻译成容易理解的“大白话”,还为李大叔总结了看合同的“三步走”诀窍。“先看双方的义务——双方要做啥;再看双方的权利——双方能得到啥;最后看违约条款——一方违约了怎么办,怎么赔偿和怎么救济……”段晨指着协议中的违约条款的部分,告诉李大叔:“在协议中要避免出现‘视情况而定’等模棱两可的词句。”
据了解,近年部分光伏企业会和当地村民签订光伏发电合作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有些村民们对协议内容了解得不够,常常会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
虽然之前做了许多“功课”,但在回应各类问题的时候,梁勋依然有点紧张。有些村民对自己遭遇的事实描述不清,甚至连自己是签了劳动合同还是劳务合同都分不清,需要梁勋与团队成员在破碎的信息中抽丝剥茧,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进行危机干预。梁勋说:“大多数时候,只靠课本知识是没法解决问题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
陈紫东表示,团队下一步会将此次普法与调研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出村民们经常会问到的法律问题与忽视的法律风险点,并创新性地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制作成普法宣传台历,送给当地村民。“我们想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宣传品,将法治的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沁入村民的心中,让他们明白法律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也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力量。”他说:“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争取合法权益,为生活撑起一把法律的保护伞。”